85岁达式常晚年生活老伴早逝独女海外独居状态令人意外
作者:打NBA靠實力 來源:信陽 瀏覽: 【大中小】 發布時間:2025-09-14評論數: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老艺术家似乎突然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就像达式常,曾经活跃在银幕上,如今却鲜少露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大众的印象里,达式常是典型的“老派演员”,儒雅、温润、眼神里充满光芒。然而,岁月不饶人,他已岁高龄。老伴离世十年,独生女又常年定居国外,这样的境况,难免让人觉得晚景凄凉。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他,就会发现这位老爷子活得比谁都充实,他的晚年,是孤独与体面并存的典范。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达式常的作品就是一代人的影像记忆。1965年,他在《年青的一代》中饰演林育生,干净俊朗、书卷气十足,瞬间成为国民偶像。真正将他推向事业巅峰的,是电影《人到中年》。他饰演的傅家杰,是中年人的缩影——疲惫、责任、压抑,全在眼神里。无数观众看完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看到了自己。1982年,他凭借这个角色荣获百花奖最佳男演员。那时的百花奖,含金量十足,是观众口碑的真实体现。

此后,在电影《谭嗣同》中,达式常没有老师指导,硬是自己啃资料,将人物的悲壮和倔强演绎得淋漓尽致。刑场那一幕,他眼神一亮,震撼了所有观众——这不是表演,而是历史与戏剧在他身上重叠。香港导演许鞍华看过后,更是钦点他出演《乾隆》。拍摄时,在承德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达式常坚持不用替身,亲自上马、拉弓、抚琴,眉毛胡子都结满了冰碴,但他依然咬牙坚持。事后,他轻描淡写地说:“拍电影是玩命的。”这不是矫情,而是他对观众的承诺——呈现最真实的角色。

七八十年代的达式常,绝对是顶流明星。他外形俊朗、演技精湛、戏约不断。但他却活得与现在的小鲜肉截然不同。面对蜂拥而至的广告邀约,他一概拒绝;面对高额回报的商业演出,他毫不动心。在那个监管不严、捞金容易的年代,他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演员的本职是塑造角色,观众认可的是你演的戏,而不是你代言的商品。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家境普通,需要养家糊口,何必如此清高?但他始终不愿被“消费”。因此,几十年里,他鲜有绯闻,也极少在综艺节目中露面。真正的演员,将所有心思都倾注在角色中。他曾说过:“名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下的只有作品。”这句话,无疑给浮躁的演艺圈敲响了一记警钟。

达式常与妻子王文皓的爱情故事,比电影情节更加动人。两人是同学,一个是家境贫寒的学生,一个是无依无靠的孤女,彼此惺惺相惜。那时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不乏漂亮姑娘对他青睐有加,但他心中始终只有王文皓。1966年,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与王文皓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人劝王文皓“小心点”,毕竟丈夫如此受欢迎,诱惑太多。但王文皓坚定地说:“我相信他。”事实证明,她没有看错人。几十年里,无论拍戏多忙,达式常从未忘记照顾体弱多病的妻子。外界再喧嚣,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家庭。2015年,王文皓因病去世,两人相伴五十年的爱情戛然而止。那年岁,朋友们说,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你可以想象吗?一辈子习惯了身边有伴侣,突然变得清冷,老伴的茶杯还在,却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

很多人担心,老伴早逝,独女又在美国定居拍摄纪录片,达式常的晚年岂不是特别孤独?其实不然。达式常的女儿达秧,经常回国探望父亲,也会接他去美国小住一段时间。父女之间有沟通有陪伴,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疏远。更重要的是,达式常没有“等死”的心态。83岁时,他还在录制有声书《牛虻》,担任导演和旁白,与老朋友们一起工作。大家看重的不是片酬,而是他的人格魅力——他一张口,就能将你带入故事之中。84岁时,他还出演了电影《父亲在远方》,远赴昆仑山高海拔地区拍摄。同行的人劝他不要冒险,但他坚持说:“角色需要,我就得去。”这股劲头,不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写照吗?

2023年,达式常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的分量无需多言,此前获奖者有张瑞芳、秦怡、牛犇等老艺术家,他们都是一代人的记忆。达式常成为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上影剧团演员,可谓众望所归。有人问,为什么达式常能“火”这么久?或许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敬、淡、忠、正。这些词语,在当下听起来略显老派,但用在达式常身上,却充满说服力。因为这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而不是刻意营造的人设。

你以为他老了,就只会闲赋在家看看报纸?大错特错。在上海,他经常骑自行车去剧团。演员剧团的活动,他几乎场场必到,因为那里是他的“另一个家”。身边的同事、学生、朋友都愿意陪伴他,与他聊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曾打趣地问:“达老师,您都八十多了,怎么还这么忙?”他笑着回答:“这就是我的延年益寿法。”所以,当人们替他担心孤独时,他的生活其实非常热闹。没有老伴固然是遗憾,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未空虚。

今年长影周年庆典上,85岁的达式常出现在影像中,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眼神依然坚定。那一刻,许多观众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没有被岁月击垮。是的,老伴离世,女儿远在海外,他不可能不思念。但他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继续工作、继续创作、继续活得有骨气。孤独?肯定会有。但更多的是坦然。一个人走岁,还能目光如炬,能在舞台和话筒前闪耀光芒,这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我们担心他的孤独,其实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生活。达式常不需要同情,他用一辈子证明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活得体面”。人生走到最后,陪伴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作品、是信念、是坚守。达式常就是如此,他一个人,但从不孤单。他的晚年,是孤独与体面并存的典范,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