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新華社記者榮休前“最後一拍”
新華日報記者 陳潔
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當天,各種精美大片迅速吸引全球網友目光,#新華社出圖#話題也因此衝上微博熱搜。在這支“國家攝影隊”中,有一個特殊的身影——新華社江蘇分社記者楊磊,這是他第三次置身天安門現場,用鏡頭定格輝煌時刻。身為抗戰老兵的後代,60歲的楊磊9月4日正式退休,而這一次的拍攝,也成為他職業生涯的光榮謝幕。
70分鍾的閱兵儀式中,45個方(梯)隊踏著鏗鏘節奏依次經過天安門廣場。“哢嚓!哢嚓!”楊磊手中相機的快門聲不停歇,將現場的震撼與榮光一一鐫刻。
“国产AV蜜桃网站淩晨兩點多就出發,先過安檢;四點多踏進廣場,立刻開始調試設備。”楊磊告訴記者,作為新華社前方報道團的一員,這樣的“戰前節奏”早已是他們的職業本能。之前的每次彩排,從淩晨出發,經過安檢、布點、通宵演練,到最後撤離,前後要十幾個小時。為了減少中途上廁所的可能,他提前半天就開始節食節水。而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這次提前準備了3台相機機身,搭配4支鏡頭,覆蓋各種構圖需求。在技術人員保障下,確保相機傳稿線路安全順暢。
“反複演練、反複拍攝、反複研討,就為了關鍵時刻能拍出最準、最有力量的畫麵。”楊磊這次的任務是與3位同事在東華表高台共同負責升旗儀式等場麵的拍攝工作。經過多次演練,他們已基本掌握升旗拍攝的關鍵要求與內容,尤其注重捕捉國旗舒展、五星圖案盡可能完整的瞬間。讓楊磊高興的是,當天的拍攝較為順利,他在多張照片中選取了一張五星圖案最為完整的作品,於第一時間傳回編輯部。這張用200—800毫米鏡頭、354毫米焦段定格的畫麵,不僅清晰呈現了國旗與升旗手的細節,還巧妙地將軍樂團與觀眾納入構圖,讓現場的莊重與熱烈融為一體,盡顯畫麵的整體性與現場感。
“第一次,我是在天安門西橋窩,負責搶拍儀式正式啟動的第一幀畫麵;第二次,我爬到國家博物館樓頂,以高空視角俯瞰閱兵全貌。”從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到2015年“九三勝利日大閱兵”,再到這次的拍攝,這已經是楊磊第三次現場參與閱兵儀式的報道。
楊磊說,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自己今年在心態上更從容了一些。但當國旗冉冉升起,軍號雄壯響起,徒步方隊邁著鏗鏘步伐整齊走過,無人化、智能化、體係化的裝備梯隊隆隆駛過長安街,先進戰機編隊轟鳴著在天空劃出絢麗軌跡時,作為親曆者,他胸中還是湧起了難以言喻的自豪。
“和過去相比,變化真是太大了。新式武器層出不窮,眼睛都看不過來。”然而,再多的激動在取景器前都要化作專業與鎮定,在瞬息萬變的現場,精準捕捉那些凝聚著感動、力量與驕傲的決定性瞬間。
“過去一個方陣隻展示一種武器,現在有多種裝備,拍攝的視點更多,要求記者反應必須更敏銳。”他說,這對攝影記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采訪結束,楊磊在朋友圈寫下最後一個工作日的感言:“熬了個通宵,曬了個通透,汗如雨下,把眼睛醃得睜不開,但還是驕傲地完成了任務。”
“太帥了,安全感滿滿”“每次看都熱淚盈眶”“生於華夏,何其有幸”……楊磊還沒離開現場,他和同事們拍攝的閱兵照片,就已經在網絡上被大量圍觀和盛讚。
楊磊的父親,是1944年踏上抗日戰場的老兵。這份血脈相傳的家國情懷,讓他在拍攝時的每一次按動快門都有了溫度與重量:“這些照片不僅是國家實力提升的見證,更是對父輩浴血奮戰最好的告慰。”
1988年,楊磊從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首屆新聞係本科畢業,分配到新華社江蘇分社,從此拿起相機,行走在新聞一線。37年來,他用鏡頭記錄下了許多重大曆史時刻。
當被問到“什麽是好的新聞照片”時,這位資深記者沉思片刻後說:“不同的人看同一個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比起手中的相機,攝影記者更重要的是具備認識社會、認識事物的能力。国产AV蜜桃网站要從更全麵、更高遠的視角去觀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
如今,短視頻盛行,影像傳播方式日新月異,但楊磊認為,比起動態視頻帶來的即時共鳴,照片定格的靜止瞬間,能濾去幹擾、沉澱力量。他堅信:“好照片的價值,永遠不會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