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曝核酸造假,半年斂財4.5億,核酸大王張核子最終下場如何?

«——【·前言·】——»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話形容張核子的 “核酸帝國” 再合適不過,被稱 “核酸大王” 的他,半年就揣進4.5億,手握龐大檢測帝國,造了個讓人咋舌的富神話。

可名利場上沒有什麽一份風順,他後來不光多次被曝違規,還敢搞造假,最後口碑徹底崩了,還成了 “老賴”,這結局看著真讓人解氣!

三次風口

張核子生在典型的傳統書香門第,爸爸是一位教理科的老師,日常除了給學生上課教書,其餘時間都在琢磨科學事兒,對知識的信奉近乎執拗。

老張給孩子們起名字都不走尋常路,大兒子叫“核子”,二兒子叫“電子”,三兒子叫“原子”,意思很明確,希望他們長大能往科學的路子走,哪怕不能驚天動地,也要幹點實實在在的事。

他沒讓他爸失望,一九九零年就考進了中國醫科大,還成了國內最早一批鑽究基因的研究生,等畢了業,他直接去了深圳市公安局,就在DNA鑒定科裏幹活兒。

那時候,他不僅端上了人人眼紅的鐵飯碗,還參與搭建了國內最早的一批DNA鑒定體係,可以說事業前途無量。

可問題是,體製內的安穩和死板,留不住他躁動的心,別人滿足於一份穩定的薪水,他卻總覺得外麵有更大的舞台。

第一次改道是在2000年前後,當時國內房地產熱得冒煙,高檔別墅和豪華會所遍地開花,他看準機會,幹脆辭職下海,和妻子巴穎合夥開了一家叫“紅寶石”的別墅裝飾公司,專門做高端裝修。

城市化浪潮一來,這行簡直是印鈔機,他很快就靠這一波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可他不是那種躺平數錢的人,2012年國外吹來基因檢測的風口,國內還鮮有人入局。

張核子立馬嗅到機會,果斷把裝修生意出手,湊人開了 “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這回算重操舊業,他懂行有優勢,當時市場需求才剛起來,沒幾年公司就見了盈利,還在沈陽建了研究院。

嚐到甜頭後他又琢磨起了規模化擴張,二零一六年他推出“基因小屋”計劃,門檻壓得極低,代理商交點錢就能掛上牌子,全國一夜之間布點。

短短兩年全國已有900多個代理商、400多家門店,輕資產打法、瘋狂複製模式,讓他提前演練了一個龐大的基因商業帝國。

不過真正把他推到風口浪尖的,並不是裝修生意,也不是基因小屋,而是他捕捉到的第三次大機會,那個時代最特殊、也最刺激的風口。

半年圈錢4.5億

2020年公共衛生危機突然爆發,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政府很快決定讓民營機構一同參與抗疫,緩解巨大檢測壓力。

張核子一下子反應過來,這市場大得沒邊兒,二話不說就帶團隊把公司業務全轉向核酸檢測,還親自跑到武漢,趕在第一波當起了 “急先鋒”。

他沒有憑空摸索,而是把當年“基因小屋”的那套加盟模式原封不動搬過,核心思路很簡單:拚速度拚規模,誰跑得快,誰能最快在全國站穩腳跟,誰就能拿到最多的地方政府訂單。

於是一場瘋狂擴張的行動開始了,別人還在猶豫,他已經在全國瘋狂注冊公司,光是2022年一年,他名下就新成立了16家核酸檢測公司。

檢測點跟雨後春筍似的紮堆冒出來,不管是一線大城市,還是三四線小地方,都能看著掛著 “核子基因” 牌的實驗室,這速度快得讓同行都看愣了。

這數據是真夠嚇人的,據統計他的檢測業務累計完成超七億人次,就20年下半年,公司營收直接衝到4.5億元,短短兩年時間,他不光搭起了龐大的 “核酸帝國”,還被媒體捧著叫 “核酸大王”。

對著鏡頭,他反複念叨 “這是替國家分憂,不賺國難錢”,語氣特嚴肅,跟真沒半點私心似的,但其實他還是走老路子:搞輕資產加盟,靠代理商鋪把市場鋪開。

這樣確實能跑得快,但也把風險留到後頭,檢測行業本來就對質量要求極高,可在他的打法裏,質量、責任這些東西全被擺在了速度和利潤之後。

那時候,外人隻看到他和他的公司風光無限,卻沒人想到正是這套粗放的擴張模式,埋下了後來信譽崩塌的地雷。

核酸大王被官方點名打臉

企業一旦把利潤建立在透支社會信任的基礎上,崩塌隻是遲早的事,2022年11月,一紙官方通報點燃了這顆定時炸彈。

蘭州衛健委直接點名核子華曦實驗室:轉運陽性感染者時,發現有人健康碼竟顯陰性,原是實驗室人員馬虎,把異常者信息錯錄進陰性名單上傳了,大夥一下炸了:天天排隊做核酸,結果就這麽糊弄?

隨著媒體跟進,更多黑料接連冒出:濟南分公司謊報檢測結果,蘭州另一分公司偽造醫學文書,深圳總公司也因為報告造假被罰過。

事實像一記記重錘,徹底砸穿了張核子所謂“偶然失誤”的說辭,公眾怒了,他們遵守防疫規則,卻被這些逐利的公司當猴耍。

輿論的怒火很快延燒到人身,一個叫“張姍姍”的名字突然火了,她名下居然掛著30多家核酸機構,而背後正是張核子。

網友順著線索深挖,張核子和巴穎的老底全被翻出來了,這對醫科出身的夫妻先搞裝修,後來開了核子基因,疫情期間瘋狂開實驗室,網友發現 “核子公司開到哪,疫情就爆到哪”。

到這一步,他的社會信用已經清零,疫情結束後,核酸需求驟減,他的“帝國”瞬間失去了支撐,2023年他高調宣布轉型,成立武漢核子農業科技公司,吹起要做農業和預製菜全產業鏈的牛。

可市場根本不買賬,質疑聲滿網飛,“他搞的預製菜,你敢往嘴裏送嗎?”

這句話直接讓新業務胎死腹中,崩盤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上演,21家公司接連注銷,直播帶貨全年掛零,連20多萬的員工工資都付不起,最後被法院貼上“老賴”的標簽。

麵對外界質疑,張核子還嘴硬,說“讓時間去證明”,可時間已經給出答案:市場拋棄你,法律製裁你,社會不再信任你。

他父親當年給他取名“核子”,希望他能為國家貢獻力量,結果他用專業知識和商業嗅覺,換來的不是榮耀,而是一場透支社會信任的鬧劇,網友一句話點透:“國難當頭搞欺騙,誰還敢信你?”

這就是對他落幕的最好注腳。

參考資料

鳳凰網財經——核酸大王變追債狂人,張核子起訴多地衛健局

界麵新聞——“核酸大王”張核子轉行賣大米

每日經濟新聞——張姍姍背後的深圳核子基因:核酸檢測屢出問題,全國多地招采樣員,三線城市月薪可過萬

新浪財經——張姍姍背後:張核子和他的“核酸版圖”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