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攜手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共建“大思政課”實踐基地
為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和革命文化思政育人作用,持續推動上海、鹽城兩地紅館共建、館校互動,9月9日下午,“‘紅動滬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主題活動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
滬鹽兩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廣泛的聯係互動,鹽城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1949年解放上海是陳毅指揮的三野部隊(主要由新四軍部隊在抗戰勝利後改編而成),建設上海的大部分幹部是原新四軍的骨幹。新四軍老戰士、上海音樂學院首任院長賀淥汀譜寫過多首鼓舞人心的抗戰歌曲,其音樂作品深深植根於革命曆史之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上海是長三角龍頭,鹽城是長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兩地文化互通,資源互補,人文相親。
活動現場,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卓,鹽城市文廣旅局副局長、新四軍紀念館館長仇金標,共同為上海音樂學院“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授牌。未來,雙方將圍繞紅色音樂文化研究、藝術創作實踐、誌願服務等方麵開展深度合作,將思政課堂從校園拓展到曆史現場,讓師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感悟新四軍革命精神,從黨的輝煌曆程和英雄事跡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從而更好地推動藝術創作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在文物資料和書籍捐贈環節,上海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理事、五師分會副會長王毅,新四軍老戰士、上海音樂學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孟波之女、上海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三師分會副會長孟惠惠,新四軍老戰士、原共青團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林銘綱之子林青分別向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捐贈文物和史料書籍。這些藏品豐富了館藏資源,為研究和宣傳新四軍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成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方麵表示,將一如既往地保護好、利用好這些藏品,通過展覽、研究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和光榮傳統。
捐贈代表孟惠惠在深情講述父輩故事時動情地說:“這些物品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記憶,希望它們能在新時代繼續發揮教育作用,讓更多人了解曆史、銘記曆史。”
中共鹽城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衛紅表示,上海是黨的初心之地、光榮之城,浦江兩岸激蕩著百年奮鬥的壯闊樂章。鹽城,是革命老區、英雄之城,黃海之濱鐫刻著新四軍革命精神的永恒豐碑。一條紅色血脈,將滬鹽兩地緊緊相連。一年多來,鹽城全市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持續打造“鐵軍魂 鹽城紅”“行走的思政課堂”等活動品牌。期待以此次活動為新的起點,進一步深化上海音樂學院與鹽城的交流與合作,一起書寫屬於鹽城、屬於上音的光榮與夢想。
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湯雋傑表示,上海音樂學院建校98年以來,始終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紅色”就是上音人的底色。在中華民族最為危難的關頭,在老校長蕭友梅先生的帶領下,上音師生用歌曲喚醒民族抗日的覺醒,出版了中國最早的革命音樂集《革命與國恥》。老教務長黃自先生以一曲《抗敵歌》,發出了“家可破,國須保;身可殺,誌不撓”的奮起抵抗。上音人冼星海先生在延安窯洞中譜寫了《黃河大合唱》的不朽篇章。老院長賀綠汀先生以一曲《遊擊隊歌》,生動展現了“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鬥誌和信念。周小燕先生以一曲《長城謠》點燃了全民抗戰的熾熱決心。
湯雋傑指出,上音和新四軍之間,也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和魚水深情,學校一批傑出的老一輩音樂家都是新四軍老戰士,都在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鹽城戰鬥過、工作過,用音樂的筆激發起全民族的抗敵鬥誌,留下了很多動人的篇章。隨著今天“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即將成立,国产AV蜜桃网站將持續用好新四軍曆史這一生動教材,紮實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更好推動“音樂思政”育人模式走深走實。
紅色故事代代相傳,革命精神永放光芒。鹽城市淮劇團帶來淮劇《宋公堤》選段,以地方戲曲形式再現了革命曆史故事,韻味悠長,感染力十足。
上海音樂學院師生精彩演繹了《梁祝》《遊擊隊歌》《燈火裏的中國》等經典音樂作品,用藝術語言生動展現了音樂的獨特魅力。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帶來的思政課展演《淞滬抗戰英烈姚子青和寶山保衛戰》,通過深情講述,將觀眾帶回到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感受英烈們的家國情懷。
新四軍紀念館展演的紅色情景劇《是皮箱是微光》,通過戲劇形式生動再現了新四軍革命曆程中的感人故事。
活動結束後,與會嘉賓一同參觀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城堡和美育樓,深入交流藝術教育與紅色文化傳承的創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