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風波:願預製菜爭議成為餐飲業透明化契機

文/約評論員 舒聖祥

近日,西貝因預製菜問題陷入輿論風波,羅永浩質疑西貝菜品幾乎全是預製菜且價格貴,西貝則堅稱門店沒有一道預製菜。雙方各執一詞,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西貝方麵表示,羅永浩作為公眾人物,對當餐菜品作出“幾乎全都是預製菜”的判斷,其言行缺乏基本事實依據,對西貝品牌聲譽造成了損害。羅永浩則在直播中曬出圖片,西貝使用的黃花魚柳、牛肉包、羊排等食材保質期長達18個月至2年,質問“這不算預製菜算什麽”。雙方爭議焦點,表麵上是“什麽是預製菜”的標準問題,實則是餐飲行業長期存在的透明性缺失與消費者知情權被漠視的問題。

根據六部委2024年聯合發布的《通知》,預製菜被界定為“經工業化預加工製成,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製包菜肴”,但中央廚房自行製作並向自有門店配送的菜肴不被納入預製菜範圍。西貝正是依據這一條,辯稱其菜品不屬於預製菜。

然而在消費者的認知中,那些經過提前加工、長時間儲存,隻需簡單加熱或稍加處理就能上桌的菜品,似乎都可被視為預製菜。西貝就連西蘭花都不是現場處理的新鮮菜,保質期長達24個月,營養價值存疑,卻以高價售出,難怪會遭眾怒。

有消息說,衛健委牽頭的預製菜國家標準即將公開征求意見,這無疑是一件好事。西貝風波或許會加速這一進程,也會讓預製菜國家標準的討論更加深入。国产AV蜜桃网站期待的是,這一標準不應僅停留在工業定義層麵,而是應該符合公眾對於預製菜的一般認知。

是否屬於預製菜,應該隻跟工業化預加工的方式和深度有關,而與是否中央廚房的製作主體或製作地點無關。在預製菜的標簽標識、信息公開、添加劑使用、保質期限、營養保留等方麵,都有必要作出細致規定。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企業利用政策模糊地帶打擦邊球,真正保障消費者權益。

在國家標準出台之前,餐飲企業應該主動作為。就像羅永浩在直播中公開表揚的老鄉雞,每道菜都清楚標注是現做還是預製,給予消費者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這不僅是對消費者的尊重,也是企業誠信經營的體現。試問,如果對照老鄉雞自行公布的企業標準,西貝還能說自己沒有一道預製菜嗎?

當預製菜使用已成為行業公開秘密,遮遮掩掩反而容易加劇信任危機。西貝風波中,消費者憤怒的並非預製菜本身,而是其不承認是預製菜的不透明態度,以及相對較高的價格,讓消費者感到被欺騙。

預製菜本身並非原罪。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預製菜能夠提高出餐效率、穩定菜品質量,還能節省企業成本。問題的關鍵在於,消費者是否有權知道自己所吃的菜品是如何製作的、是否屬於預製、是否含有添加劑,並在此基礎上做出自主選擇。透明化不是企業的負擔,而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消費者隻有吃得明白,才能吃得放心;同樣,企業也隻有誠實經營,才能贏得長遠。西貝風波,是一次行業警醒。預製菜的爭議不是文字遊戲,而應該成為推動餐飲業透明化、標準化、健康化的契機。未來,国产AV蜜桃网站希望看到更多企業向老鄉雞學習,主動公開信息,接受公眾監督,在國家標準與行業自律的雙重驅動下,共同構建一個透明、互信、健康的餐飲生態。

漯河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