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北京“十四五”成績單,市發改委回答八大關鍵問題
9月15日,北京市召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發布會。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秀玲,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劍華,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曉濤,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鑫現場答記者問,全麵解讀北京“十四五”發展的曆程與成就。
經濟韌性是怎樣煉成的?
問:前兩年北京經濟受疫情等影響有過波動,但很快恢複穩定增長,如何看待北京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十五五”這種向好的態勢能否延續?
張鑫:產業方麵,北京先後啟動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形成“雙標杆引領、雙引擎驅動”。北京國民經濟前3大支柱行業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突破萬億、成為全市第一大支柱產業,規模穩居全國首位。金融業資產規模超220萬億元、約占全國的一半。製造業向新優化、向高攀升,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165個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顯效,2024年集成電路產量較2020年增長51.2%,汽車市場增量部分的新能源滲透率超過50%。
需求方麵,預計2025年市場總消費能夠超過3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能夠突破萬億元。投資新動能持續釋放,高技術產業投資占比從2020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22.6%。城市更新加速推進,工人體育場煥新歸來,首鋼園、亮馬河等城市更新典範成為網紅打卡地。
“十五五”期間,北京經濟發展活力勝過壓力,機遇大於挑戰。北京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化“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因地製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首都經濟邁上新台階。
科技發展如何助力區域經濟?
問:這幾年,北京在提升科技硬核實力、形成新質生產力上有哪些突出成效?
林劍華:北京作為一座創新之城,正在著力打造更好的創新生態。在基礎策源力方麵,在京4家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基本完成重組,國家實驗室體係主體基本完成布局,與在京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機構、10餘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度聯動,營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生態。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布局37個科技設施,新增4個大設施集中建成投用,為物質、能源、空間、生命等領域突破提供極限研究條件,已麵向全球累計開放機時超143萬小時。
在經濟支撐力上,信息服務業已經成為全市第一大產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現在,北京由人形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等構成的機器人產業規模已占全國15%。
在技術競爭力方麵,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業誕生,密度超越矽穀。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擁有獨角獸企業11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5家,均居全國城市首位。
在創新引領力上,全國第一個大模型就是由北京的智源研究院推出的,現在已有一大批模型成為全球第一梯隊,全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2400家,占全國約一半,北京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城市發展如何惠及普通人?
問:“十四五”時期,北京有哪些提升民生保障方麵的舉措?
李曉濤: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十四五”期間,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增速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著力解決市民所盼、百姓所需,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博物館總數居全國城市首位,2024年約1億人次走進博物館感受文明之美,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到53%,處於全國領先水平。300多所學校建設了“安心通學路”,開通了“通學公交線”。
在公共服務方麵,北京四中、清華附中、北師大實驗中學等一批優質校到城六區外辦學,努力讓更多孩子上好學校。郊區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提高20%,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等一批三甲醫院順利開診,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得到優質醫療服務。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從無到有,目前已建成115家,覆蓋207萬老年人,讓更多老人就近就便獲得照顧。
在社會保障方麵,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不斷完善,明確了由政府兜底保障的89項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體係更加健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共濟範圍由直係親屬擴大到近親屬,全國首批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累計參保超過100萬人,近萬家服務驛站向快遞小哥開放,讓他們感受城市雙向奔赴的溫暖。
綠色生態怎樣改變居民生活?
問:“十四五”以來,北京的綠色低碳發展情況如何?
張鑫:“十四五”以來,北京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能源利用更加綠色高效,北京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0.163噸標準煤,即每創造1萬元的經濟價值,僅消耗0.163噸標準煤的能源。綠電占全社會用電量近三成,大家每用3度電,其中就有近1度是綠電,2022北京冬奧會,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色電力供應,環球度假區成為全球首家全綠電運營的超大型主題公園。
此外,北京生態環境更加清潔美麗,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十年下降近七成,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國考斷麵優良水體比例超九成,永定河等五大主幹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綠色屏障更加堅實,森林覆蓋率達到44.95%。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強,現有陸生野生動物620種,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隨著轉型發展不斷推進,低碳生活更加普及深入,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19萬輛,是“十三五”末期的近三倍,置換新車的市民有近一半選擇油車換電車。全市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參與率穩定在96%以上。
首都鄉村振興有哪些成效?
問:北京在推動鄉村全麵振興方麵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李曉濤:“十四五”以來,北京堅持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麵振興,積極探索推進“兩山”理念的實踐轉化。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元,較2020年年均增長7.3%,快於城鎮居民2.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
在科技創新方麵,全國首個高通量農作物育種加速器投入使用,作物育種時間由原來的平均6-8年縮短到2-3年。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打破國外種源壟斷,出口“一帶一路”國家,為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貢獻了北京力量。
北京深入實施“百千工程”,全市首批12個示範片區全麵建成,示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普遍提高20%以上。2024年,北京鄉村旅遊總收入超35億元。全市598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提前3年全部實現“消薄”。
鄉村具有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資源,北京建立了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體係,並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係統調節服務價值和地區生產總值的交換補償。發布國內首個生態產品評價地方標準,為中華蜂蜜、密雲水庫魚等貼上生態產品的“身份標簽”,產品收益翻番。通過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類項目,村民依托生態環境價值的提供,每年可穩定獲得項目收益分紅。
經濟體製改革做了哪些探索?
問:“十四五”時期,北京在經濟體製改革方麵有哪些突出成效?
林劍華:“十四五”以來,北京市持續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實施投資促進體製機製改革,形成招商引資新模式。全麵清理市場準入壁壘,堅持“非禁即入”,創新新興產業監管模式,發布全國首例人工智能領域監管沙盒。製定公平競爭審查指引,優化信用監管,為5.1萬戶經營主體開展信用修複。
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麵,北京獲批開展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北交所設立四周年,總市值突破9000億元,新設8隻政府投資基金,已支持212個項目約190億元。
在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方麵,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重兩新”,在市政、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麵推進一批項目,為民間資本參與拓寬路徑。“十四五”期間,全市麵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達1030個,總投資超1.3萬億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2024年全市部署的超六成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項目都有民營企業身影。全鏈條服務助力民營企業出海,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額由2020年的2251億元增至2024年的4353億元,增長93.4%,占地區外貿總額增至12.1%,兩項指標均創新高。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麵,升級打造“北京服務”品牌,12345企業熱線、企業“服務包”、中小企業服務體係共同解決企業訴求近百萬個。推動“京通”實現1453項市級服務“掌上辦”,“京策”實現579項政策“及時兌”。全麵執行“掃碼檢查”,非現場檢查覆蓋率達67.9%。突出開放度,率先設立外賓支付服務示範區,推出全球首個城市軌道交通“五大卡”拍卡過閘服務,率先支持外國護照“刷臉”認證,讓外籍人士工作生活更便利。
平原新城建設到哪一步了?
問:年初,北京市陸續出台了平原新城5個區的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平原新城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將起到什麽樣的作用?目前工作成效如何?今後有哪些具體考慮?
楊秀玲:經過多年建設,幾個新城已經有很好的發展基礎。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經濟總量接近萬億規模,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已超過三成,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優質學校、醫院開學開診,大型商圈熱度攀升,重點產業蓬勃發展。
今年年初,北京依據各平原新城特點和實際,“一區一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目前,各區正在聚焦產業發展、宜業宜居、要素配置、機製保障,以年度政策、任務、項目清單的方式,有序推進方案落地實施。
交通基礎設施方麵,軌道交通18號線年底具備開通試運營條件,19號線二期等線路計劃開工建設,交通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方麵,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等優質醫療資源實現開診,兒童醫院亦莊院區、宣武醫院房山院區都要開工建設。北京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一批高校新校區加快建設,第四實驗學校、清華附中昌平學校等30多所學校相繼建成投用,人大附中良鄉大學城實驗學校、北京八中亦莊新城學校等一批優質學校加快建設,正在推進優質中小學位超過5萬個,強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創新發展方麵,清華國重基地“兩業融合”示範園區建設順利,1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將在這裏落地,“園區+企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初步形成;國際醫藥創新公園建設提速,產業空間承載能力和高質量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十四五”以來,平原新城新增企業超過40萬家,區域競爭力和吸引力持續提升。
京津冀協同發展,居民有何獲得感?
問: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入,河北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北京名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兩地通勤,北京研發津冀生產的產業布局也在不斷成熟,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劉伯正:“十四五”以來,三地建立了黨政主要領導協商機製,組建18個專題工作組,形成“要事有統籌、任務有督辦、落實有專班”的工作體係。北京“新兩翼”不斷發展,雄安中關村科技園短短2年已聚集200餘家高科技企業,城市副中心環球主題公園、“三大文化建築”,一動一靜、相得益彰。通州區與北三縣跨界聯通道路已達11條。
“十四五”以來,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2308.7億元。三地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達到11.5萬億元。三地共建醫聯體達到115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達1300餘家。2024年,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2020年相比分別下降約兩成。“河北福嫂”進京入津,占北京家政市場的38.4%。河北淨菜在北京市場占有率42.5%,來自天津港的智利車厘子5小時直達京津冀市場,三地群眾在餐桌上品味著協同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