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英才譜|從一線工人到數字工匠
天津日報記者 張立平 辛璿
蔡小虎,人如其名。在特變電工京津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裏,作為製造部副部長的他,依然帶著當年手工疊片時的那股勁頭——不怕難、不服輸,虎虎生威、充滿力量。
此刻,他正站在控製台前,眼睛盯著屏幕上數據的細微變化。那雙能托起十幾公斤矽鋼片的手,如今正在觸摸屏上熟練操作。從手工疊片到數字化生產,變的是生產方式,不變的是骨子裏那份追求極致的執著。
時光倒回至2003年。剛大學畢業的蔡小虎走進特變電工疊片車間,成為一名普通操作工。彼時,智能化的光芒尚未照亮這家傳統的製造企業。
“咱們經手的每一個零件,都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用電安全,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師傅的叮囑至今仍在他耳邊回響。他學著老師傅的樣子,將薄如蟬翼的矽鋼片一次次疊合對齊。五六張疊在一起有十幾公斤重,全靠指尖發力,既要穩,又要準。第一天結束,他的雙手顫抖得連筷子都握不住。
“人狠話不多,特別能吃苦”——這是工友對他的評價。從新手“小蔡”成長為挑大梁的“蔡工”,這條路沒有捷徑可走,最笨的方法往往最有效——那就是反複練習、下苦功夫。
車間的老師傅們至今還記得那個總是最後離開的身影。夕陽下的工位上,他一遍遍地疊片、對齊、調整,周而複始。成千上萬次的重複,練到形成肌肉記憶,練到閉上眼睛指尖都能精準對位。
工友們說:“在蔡工這兒,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蔡小虎卻說:“技術會不斷迭代升級,但人心裏頭精益求精的勁兒,一點都不能丟。”
2019年,憑借著過硬的技術,蔡小虎參與了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換流變壓器的生產製造,該項目是當時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當“一次投運成功”的消息傳來,他和同事們相擁而泣——他們知道,他們手中誕生的不僅是一台變壓器,更是點亮萬家燈火的能量基石,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支點。
也就在那一年,公司啟動數字化工廠建設,成為蔡小虎職業生涯的關鍵轉折。全自動產線、智能物流、數字孿生係統……新技術浪潮撲麵而來。當不少人還在觀望時,這位從一線摸爬滾打出來的技術工人敏銳地意識到:“智能不是來取代国产AV蜜桃网站的,它是最好的幫手。”
蔡小虎主動牽頭進行技術攻關,將傳統依賴手感的繞線工藝升級為自動繞製與實時檢測係統。“以前憑經驗,現在看數據;過去返工多,如今精度穩控在0.1毫米以內。”他發起的“精益小黃條”創新活動,三年累計采納420餘項員工建議,實現降本超百萬元。這些源自生產一線的智慧,迅速轉化為車間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動力。
如今走進數字化車間,智能運輸車沿著地麵磁條有序穿梭,機械臂精準抓取矽鋼片送上傳輸帶,智能檢測設備實時顯示各項指標數據。“工人們沒有被機器替代,反而成了‘數字工匠’——他們會看數據曲線、能調整程序參數,個個都是‘機電雙修’的多麵手。”望著高效運轉的生產線,蔡小虎笑著說。
製造強國不是靠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要讓技藝“薪火相傳”。作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天津市卓越製造人才”,蔡小虎帶領團隊精心編製技能等級培養課件,係統提升一線員工的理論素養與實操水平。近三年來,他累計授課超過50場,將二十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在他的帶動下,一批批技術工人快速成長,成為公司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這些年,我看著一台台變壓器從圖紙上的線條,變成車間裏的實體,再成為國家重大工程中的關鍵設備,這種幸福感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蔡小虎注視著智能產線上流轉的設備,眼中閃著光,“我要繼續紮根一線,更要主動擁抱科技。新時代的工匠,就該做智能時代的弄潮兒。”
從疊合矽鋼片的學徒工,到操控智能產線的技術領軍者,蔡小虎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著中國產業工人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的時代精神。他的奮鬥軌跡,不僅是一名工匠的成長史,更是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躍遷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