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玉米核不育製種技術走向產業化

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日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甘肅張掖舉辦雜交玉米細胞核雄性不育製種技術(以下簡稱“核不育製種技術”)觀摩培訓會。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賴錦盛向參會人員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團隊曆時15年研究,創新出核不育製種技術。該技術已經連續多年在甘肅、新疆和海南等地的雜交玉米製種基地進行試驗示範,完全具備產業化條件。”
玉米雜交種應用雖起步早,但長期以來,不育化製種技術不成熟,隻能依賴人工或機械去雄。利用雄性不育係生產雜交玉米種子,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雜交種純度、發揮雜種優勢、提升玉米單產的有效方法,但實現難度極大。
“核不育製種技術的出現,為這一難題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賴錦盛介紹,該技術集成轉基因保持係、種子分級裝置及標記篩選方法,實現雄性不育係高效擴繁和雜交種子高純度生產。其創新之處在於,運用籽粒大小標記、籽粒顏色標記和植株形態標記等專利技術,能在播種前、種植苗期至植株散粉前等多個環節,簡易區分不育係與保持係。這能使玉米雜交種生產田的母本植株達到產業化要求的不育化效果,顯著降低製種成本,提高種子純度等質量指標。
核不育製種技術通過選擇與籽粒大小、植株形態等性狀關聯的基因,創製易於分選的不育係和保持係,並利用雙重質量控製確保不育化效果,有效解決了傳統技術中種子混雜、育性不穩定等問題,提升了製種的效率與純度。
“自2022年起,團隊在海南、甘肅、新疆、山西和吉林等多地開展核不育製種技術試驗示範。”賴錦盛介紹,在試驗示範中,該技術產業化優勢顯著。采用該技術,可在降低玉米製種去雄成本的同時,減少製種企業管理成本。在相同栽培管理水平下,利用該技術擴繁的不育係製種基地較人工去雄製種基地平均增產10%以上。
目前,中國農業大學授權四川天能璟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核不育製種技術進行產業化開發。在推進產業化進程中,該公司聯合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了一款智能除雜機。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張晗介紹,該智能除雜機可實時定位紫色(複雄植株顯性標記)雜株杆徑位置,並精準切除雜株,顯著提升除雜效率。
賴錦盛表示,這項核不育製種技術在雜種優勢利用過程中處於核心地位,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將有助於推動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