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演員趙立新大概沒想到,自己會在巔峰期突然摔得這麽慘。那時候他正火著,《羋月傳》《芳華》《突圍》一部接一部,演技被吹上天,“老戲骨”成了他的標簽。可人一飄,就容易忘形。
2019年4月2號,趙立新冷不丁在微博上扔出一個問題:“英法聯軍為什麽要火燒圓明園?”問題本身不算離譜,離譜的是後麵的操作。有網友好心提醒,說這是民族傷疤、不能亂碰,他倒好,不但沒收斂,還補了一句更刺眼的:“那紫禁城呢?是忘了,還是沒帶打火石?”這話一出,很多人坐不住了,怒問:你把國恥當段子?但這還隻是開頭。
沒過幾天,他再次發文:“日本人占領北京八年,為什麽沒有搶走故宮文物?還沒燒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這下可真炸了鍋,網友直接懟:你是在給日本侵略者洗白?可趙立新像是刹不住車,又轉發了一篇文章,裏頭提到“南京大屠殺是因為日軍攻城太久、情緒暴躁”,而北平是“和平占領”,所以沒破壞。
這種論調,徹底點燃了輿論。誰不知道1937年南京三十萬冤魂的血未幹?誰不知道故宮文物早在1933年就開始南遷、來不及運走的也被劫掠一空?他竟然用輕飄飄的幾句話,試圖重新“解釋”曆史。
盡管他後來緊急刪文、道歉,說“表達有歧義”、“我永遠是中國人”,可沒人買賬。官媒集體發聲批評,他參演的劇連夜AI換臉,事業徹底崩盤。一個“老戲骨”,就這樣親手毀掉了自己的舞台。很多人最初覺得,趙立新是不是隻是“一時糊塗”?但仔細看他說話的邏輯和時機,恐怕沒那麽簡單。
他可不是什麽沒文化的明星。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俄羅斯留學、瑞典籍身份,常被媒體稱為“學者型演員”。可偏偏是這樣一個人,卻提出一係列扭曲曆史的問題。你說他完全不懂?我不信。更可能的是,他陷入了一種“認知偏差”,自以為站在更高維度“反思曆史”,實則脫離了民族情感與曆史真相。
這種心態在很多所謂“精英”身上並不少見,以為用理性包裝爭議,就可以隨意質疑集體記憶。但曆史事實不容混淆黑白,尤其是侵華戰爭這段血淚史,南京大屠殺、細菌戰、三光政策……哪一樁不是鐵證如山?可趙立新卻輕描淡寫地用“日軍情緒暴躁”來解釋,這已經不是無知,而是對曆史的褻瀆。他可能本想顯示自己“有見解”、“敢發聲”,卻暴露了對中國近代史的嚴重陌生,甚至是對民族情感的冷漠。
這種疏離感,或許也和他的個人經曆有關。趙立新很早就公派留學,後來加入瑞典籍,常年在海外生活。距離,讓他忘了有些傷口,不能碰;有些底線,不能試探。有人說:“演員就好好演戲,別瞎發表意見。”這話雖然直白,卻點出了一個關鍵:公眾人物的話語,是有重量的。
你越是知名,說的話就越容易被放大、被信任。趙立新以往的形象是“專業、深刻、有文化”,所以當他拋出那些問題的時候,是帶著迷惑性的。一旦話題涉及曆史、國家、民族,就絕不是個人觀點那麽簡單,而是可能影響一大批人的認知。這不是限製言論自由,而是強調責任意識。
你當然可以討論曆史,但前提是尊重事實、敬畏傷痛,而不是用調侃的語氣、輕浮的假設,甚至替侵略者找補。尤其令人失望的是,趙立新後來回應稱“我骨子裏流的是中國人的血”。但血統不是護身符,立場才是試金石,如果他真的從心底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就不會用這種方式傷害同胞的感情。藝術成就和人品修養,從來不是一回事。戲演得好,不代表德能配位。真正的“老戲骨”,不該隻在鏡頭前扮演角色,更應在生活中守住本分。
如今,趙立新消失了。雖然沒有官方封殺、沒有強製退圈,但觀眾用抵製表態,資本用換臉止損。這就是輿論場的自然選擇,一個觸犯民族情感的公眾人物,不值得繼續站在台前。
名利和地位,從來不是肆無忌憚的資本。越是站在高處,越該謹言慎行,尤其是曆史與民族的問題上,沒有任何試探的空間。因為那是先輩用血與命換來的集體記憶。国产AV蜜桃网站可以反思、可以進步,但絕不能美化侵略、淡化苦難。紅星新聞:2023-09-27:鄭爽被判賠償6000萬,藝人被“封殺”的電視劇都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