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月11日電 (馮玲玲)麵對全球科技競爭與產業轉型加速,培養適應未來需求的創新人才已成為關鍵。
由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長三角國創中心”)與英國伯明翰大學聯合舉辦的“2025國際創新人才與工程教育研討會”日前在上海舉行。此次研討會以“融合·創變·未來教育”為主題,旨在探索新形勢下國際化工程人才培養的新路徑,為長三角地區製造業轉型升級以及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工程與創新項目負責人尤斯蘭·努爾表示,工程在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麵居於核心地位。UNESCO正推進一項新的全球倡議,通過更完善的政策、與產業聯動更緊密的工程教育體係、更具包容性的創新生態、更加充滿活力的全球工程共同體,促進創新,以實現可持續的未來。
北京大學原校長、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林建華表示,當前教育體係正經曆人口結構、學生特質、知識環境的根本性變革。隨著知識壟斷被打破、社會資源日益開放,教育需從“零星調整”轉向“模式重構”。
他強調,要打破學科、學習場域和學校的邊界,通過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能夠釋放其創造力的教育體驗,這亦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獲取已非難點,教育應更加側重培養學生發現、定義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他強調,未來需要的是能夠洞察行業的“引領式”人才,而企業參與則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唯有銜接產業需求,才能讓人才適配未來發展。
教育與產業的“供需脫節”,正是當前人才培養的核心痛點。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接受采訪時指出,相較於技術突破,企業更長期、更迫切的需求是匹配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然而,當前高校人才教育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脫節,且傳統知識傳授模式難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發展,因此,以“真實需求”為導向的產教融合變革勢在必行。
為此,長三角國創中心已探索出一套“需求轉化-聯合培養-成果落地”的閉環模式:將企業技術難題轉化為高校研究課題,以高水平研究人員和企業高級工程師為合作導師,通過“雙導師製”與高校聯合培養兼具理論和實操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同步推動校院所企的聯合研發與成果轉化。
截至2025年8月,該模式已聯動300多家研發載體、企業與80多所國內外高校,累計培養研究生7000餘名,既提升了人才創新實踐能力,也有效彌合了供需矛盾。
研討會現場,多項合作簽約成為上述理念的落地實踐。長三角國創中心分別與英國伯明翰大學、歐洲理工學院簽署本科生CO-OP教育合作協議,將為兩所高校本科生提供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實踐機會,共同培養兼具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產業實踐經驗和國際視野的工程創新人才。
長三角國創中心主任劉慶與英國伯明翰大學校長亞當·蒂克爾簽約。(長三角國創中心供圖)
“這是伯明翰大學首次與海外機構合作開展本科生教育”,英國伯明翰大學校長亞當·蒂克爾表示,學生在華實習成效將成為其應用能力的重要考量。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投入資源,拓展合作邊界,為創新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同時,長三角國創中心還與西門子(中國)、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瑞金醫院分別簽署協議,旨在共同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學科體係,讓教育鏈更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
值得關注的是,麵向長期教育改革,長三角國創中心正聯合蘇州大學、英國薩裏大學籌建蘇州薩裏大學。這所正在籌建的新型工科大學,將聚焦先進製造、未來能源、智慧健康等領域,立足產業實踐、鏈接全球資源,致力於成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試驗田”與中外合作辦學2.0的標杆,為工程人才培養提供更係統的探索平台。(完)
【編輯:張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