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上守英烈 抗日山下頌英名
8月31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一群來自抗日山小學的青少年在誌願者的陪伴下,集體感受了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
與之前的祭掃活動不同,緬懷儀式後,少先隊員們都拿到了一本《抗日山碑刻》的小冊子。冊子高清還原了碑刻內容,還將每塊碑刻背後的英雄故事製作成內容嚴謹的AI短視頻,大家可以隨時掃碼觀看。
由於受到歲月侵蝕,陵園裏的碑刻文字日漸模糊。“碑文是烽火歲月最直接的見證,急需數字化保存。”抗日山烈士陵園服務中心主任賀龍廣解釋,今年國家電網江蘇電力(贛榆抗日山)共產黨員服務隊(以下簡稱“抗日山黨員服務隊”)誌願者攜帶高清相機、無人機等設備,對碑刻進行了全麵的數字化采集,製作成《抗日山碑刻》。
抗日山是中國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是中國共產黨較早興建的抗日烈士陵園。抗日山黨員服務隊是一支由國網連雲港市贛榆區供電公司300餘名黨員、團員組建而成的誌願服務隊,其中青年占比近30%。
2015年起,團隊依托抗日山紅色資源,積極開展抗日山文化宣傳,幫扶老兵及困難群眾,利用AI技術挖掘傳承先輩故事,向廣大青少年傳播革命先輩精神等活動,先後獲得“江蘇好人”“江蘇省優秀青年誌願者服務項目”等榮譽。
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園
打開《抗日山碑刻》,抗日山小學五年級學生鄭守棟最先看到的是小沙東海戰烈士塚和小沙東海戰烈士文碑刻。“国产AV蜜桃网站掃二維碼,裏麵就彈出視頻,就像看電影一樣。以前看碑上的字很多不認識,也覺得離自己很遠,現在覺得他們特別真實,特別偉大。”鄭守棟說。
小沙東海戰烈士塚是抗日山烈士陵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碑刻記載,1943年3月,新四軍團以上幹部、戰士共51人赴延安學習,途經贛榆小沙東黃海海麵時,與日軍巡邏艇遭遇,引發了一場木船對鐵艇的海戰。在這場戰鬥中,16名幹部、戰士光榮犧牲。
賀龍廣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建設抗日山烈士陵園的起源還要追溯到1941年的青口戰役。當年3月,為擴大濱海抗日根據地,打破日軍海上封鎖,打通與華中、膠東的聯係,解決軍隊物資供應困難,進而控製隴海路,粉碎日軍“以戰養戰”的圖謀,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在山東縱隊第2旅的配合下,對日偽軍發起青口戰役。這場戰役湧現出了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體。
為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18位勇士以及全旅自抗戰以來犧牲的烈士,1941年7月,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選定在贛榆西部馬鞍山上興建陵園安葬烈士。後來隨著山上安葬的烈士越來越多,1944年以後,馬鞍山改名“抗日山”。
“最初隻是想建一個紀念塔,當時天天打仗,1944年7月7日陵園才初步建成。”賀龍廣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截至目前,陵園共建有1800餘座烈士墳墓,安葬著2000餘位烈士的忠骨,9座大型紀念碑上鐫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
四代誌願者接力服務老兵
2015年,抗日山黨員服務隊成立,除了日常開展抗日山烈士陵園祭掃活動外,服務隊還將轄區內的老兵、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納入到幫扶範疇。
“看到服務隊誌願者對老兵的關愛與幫助,讓我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抗日山黨員服務隊誌願者趙龍龍說,2012年剛進入公司他便被服務隊活動吸引,並主動申請參加。
在這個過程中,趙龍龍結識了抗戰老兵馬入營。1943年,出生於贛榆區班莊鎮馬朱孟村的馬入營成為村裏第一個報名參加新四軍的人。“馬入營”的名字就是他入軍營第一天部隊領導給起的。
在趙龍龍的印象裏,老人每次說起抗戰的故事,眼睛裏總能透露出一股“不服輸”的堅韌。
在馬入營的講述中,趙龍龍了解到當年他的親人和鄰裏們如何慘死在日軍屠刀下,了解到對敵作戰時,敵軍炮彈、飛機整天在頭頂上飛,有時候需要連續幾天幾夜戰鬥,如果供給跟不上,戰士們隻能靠喝涼水、啃豆餅充饑,靠嚼辣椒、吃大蒜提神。
“聽了馬老的講述,再去抗日山烈士陵園的時候,心情格外沉重。”趙龍龍說,“正是有了墓碑上那些犧牲的烈士的付出,才有了国产AV蜜桃网站如今的生活。”
事實上,抗日山黨員服務隊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班莊供電站的“電驢子”服務隊。1985年6月,時任班莊供電站站長的徐修起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戶,他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紅軍賀財德。
當時賀財德老伴去世多年,隻有一個女兒遠嫁他鄉,自己在家獨居。一到刮風下雨家中就會停電。了解情況後,徐修起立即安排專人前去處理,並很快成立“電驢子”服務小分隊,幫助像賀財德一樣的弱勢群體。
2003年,劉傳強從第一任隊長徐修起等人手中接過“接力棒”。在他的帶領下,服務小分隊發展到6個人的團隊,並根據工作需要,把供電小分隊更名為共產黨員服務隊。
2015年,這支服務隊正式定名為抗日山黨員服務隊,並從班莊拓展到全區各地,共組建15支分隊,常態化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關愛抗戰老兵、助力鄉村振興等誌願服務。
用AI傳播抗日山故事
2022年4月,94歲的老兵馬入營的生命走到盡頭。“每次見到他們一來,我父親能高興好幾天。”在馬入營的兒子馬濟向看來,抗日山黨員服務隊不僅僅是來檢修電路、打掃住處,更重要的是陪伴老人回憶那段艱苦的抗戰歲月,傾聽他的故事。
趙龍龍告訴記者,對抗日山黨員服務隊來說,雖然馬入營老人離開了,但還有一件老人的遺願需要完成。
馬入營的不少戰友當年都犧牲在戰場上,並葬在了抗日山烈士陵園,為了祭奠死去的戰友,每年的清明節或建軍節,馬入營都要來到抗日山戰友的墓前,並在無名烈士的墓碑前放上一束花。為了繼續完成馬入營的遺願,抗日山黨員服務隊便接手了為無名烈士獻花祭掃的任務。
日子久了,抗日山黨員服務隊誌願者開始思考,除了祭掃,還能做些什麽?
“馬老走後,国产AV蜜桃网站不想讓他的故事被遺忘,就一起商量用AI技術複原他的聲音和年輕時的模樣,做成二維碼貼在相冊裏,掃碼就可以聽到聲音,看到視頻。”抗日山黨員服務隊誌願者茆峻銘說。
今年4月2日,一份“會說話的相冊”被送到了馬老的遺孀鍾昌鳳手中。
“老頭子總說喜歡這個新時代,現在他永遠年輕了。”鍾昌鳳說。
受此啟發,今年5月29日,抗日山黨員服務隊的誌願者們利用AI技術複原了多位抗日山烈士的形象,並在抗日山烈士陵園紀念館旁,搭建起一座“時空照相館”,為抗日山小學的孩子們營造了一場特殊的“重逢”,泛黃的曆史影像與複原的戰場場景交織,快門按下,現代少年與80年前的戰士“同框”。
“国产AV蜜桃网站收集了烈士檔案中的照片、文字描述,通過AI圖像修複技術還原容貌,再結合曆史資料設計服裝和背景。”服務隊隊員劉曉楠介紹,首批複原了彭雄、朱愛周等6位抗戰英烈。
“最初擔心AI技術會讓曆史‘失真’,但看到孩子們摸著照片問‘彭爺爺的眼睛是不是這樣的’,就知道這條路走對了。”抗日山黨員服務隊隊長劉曉說,活動前他們特意邀請黨史專家審核複原細節,“每一道傷疤、每一枚徽章,都有檔案可查。”
“原來彭雄爺爺犧牲時才29歲,和我哥哥一樣大。”看著照片中戰士年輕的臉龐,抗日山小學六年級學生王浩宇說。劉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活動後的問卷調查中,92%的學生表示“第一次覺得烈士像身邊的人”。
“幫扶老兵的過程,既是給予也是收獲,青年誌願者們在奉獻中得到成長,並將這種精神又傳遞給了青少年。”國網連雲港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