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15日電 題:更安全、更綠色、更智能——從煤博會看煤炭行業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張京品、張申博、趙英博
擁有人員定位和可視化互動功能的智能礦燈,助力礦山智能化管理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采用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加AI算法的工業無人車,為礦工帶來便利的虹膜識別智能儲物櫃……13日至15日,第十九屆榆林國際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產業博覽會、第三屆西部氫能博覽會在陝西榆林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900多家能源企業和製造廠家展示各自的技術和裝備,共同勾勒出一幅更安全、更綠色、更智能的煤炭行業新圖景。
更安全:新技術提高煤礦生產安全係數
巨大的器械並排而立,每台都有兩根散發著金屬光澤的圓柱支撐,林州重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三伸縮立柱掩護式液壓支架”前,不時有參會人員前來谘詢。
“這款設備的支護高度範圍可覆蓋2.5米至7.0米,無需頻繁更換設備就能適應不同高度的煤層。立柱千斤頂全部采用內外壁激光熔覆,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能。”現場負責人說,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好為煤礦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安全是煤炭生產的重中之重。記者在本屆煤博會采訪了解到,如何減少高風險區域的人員數量,如何讓作業人員更安全,成為各大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重要攻堅方向。
參展企業在展示新型裝備。新華社記者 張申博 攝
電子合成音響起,提示周圍人注意車輛。記者在煤博會現場了解到,英傑達技術有限公司展示的工業無人車采用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加AI算法,能夠在複雜環境中自主運行。
“這款無人車通過雷達和攝像頭識別障礙物,可以實現自動避障或停車,用於解決高危環境下的樣品配送問題,更好保障行駛安全和人身安全。”深圳英傑達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斌偉介紹。
國能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把機器人應用作為加強安全管理的重要舉措,堅持“機械換人”的理念,梳理重體力作業126項,累計研發應用39種329台機器人,成功替代85項重體力作業,實現采煤、掘進、安控和救援等5類機器人應用全覆蓋。
國能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智能技術中心副主任索智文說:“無人采煤設備和各類機器人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極大提高了煤礦生產的安全係數。”
更綠色:變廢為寶成為行業共識
將“垃圾”變為“資源”,將“汙染”轉為“應用”,參展企業帶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耦合等技術,展現行業聚焦綠色轉型、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產業鏈的決心和進展。
陝西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展示了其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技術。“煤礦瓦斯以往被認為是一種災害氣體,但其實可以回收利用,也就是所謂的‘煤層氣’。”公司總會計師藺曉勇說,“国产AV蜜桃网站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瓦斯抽采利用工藝技術體係,致力於探索煤礦瓦斯治理與利用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路徑。”
煤矸石是煤炭開采、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如果處置不當,煤矸石會給生態環境和群眾健康帶來影響。延長石油集團展示的煤矸石充填技術,為解決煤矸石處理難題帶來新思路。
“国产AV蜜桃网站努力開發煤矸石的各種用途,比如這項煤矸石充填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將煤矸石製成泥漿,充填到岩層裂隙中,實現變廢為寶。目前,国产AV蜜桃网站正在一處煤礦籌建煤矸石充填項目,加快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參展技術人員武永強說。
氫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我國氫能全年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其中煤製氫產能約2800萬噸/年,產量約2070萬噸。
這是位於陝西榆林的固體氧化物電池氫能裝備項目。新華社記者 張申博 攝
本屆博覽會專門舉辦氫能產融對接活動,助力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氫燃料電池通勤車、氫能重卡、50標方電解水製氫撬裝產品……陝西氫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此次展示多項產品。據介紹,企業正在建設的榆林零碳產業園氫能(製氫)示範項目全部投產後,每年可生產綠氫1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00萬噸,未來這些綠氫將大規模應用於煤化工項目。
榆林中科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盧巍說:“如今,整個社會都在強調綠色低碳發展,從煤炭開發到生產、儲運、使用,全流程的清潔化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更智能:為行業轉型升級帶來深刻變革
智能設備正為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帶來深刻變革,給礦井工人帶來更多便利。
“以前工人在井下工作,鑰匙不好隨身攜帶,麵部和手上又容易沾有煤灰,麵部識別、指紋識別等開鎖方式容易出錯。”林州重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展台負責人黃建豐說,企業創新推出虹膜識別智能儲物櫃,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黃建豐說:“虹膜識別時間不到1秒,錯誤率僅為萬分之一。櫃中還增加了通風、除菌兩項功能,現已在多個大型煤礦推廣應用。”
從單一設備智能化到整個生產係統的智能化,煤炭產業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數字變革。
在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展台,多款新型智能裝備吸引了參會者的注意,“煤科衛士”人工智能大模型引來眾多關注。
“這款模型專門針對煤礦應用,可以處理采煤、掘進、運輸等專業問題,還能集成財務結算、產量跟蹤等係統數據,可以大幅提升設備利用效率。”展台負責人賀新星說。
這是可以在地麵控製煤礦井下設備的智能遠程操控台。(受訪者供圖)
那些曾經需要礦工親手操作的設備,如今隻需輕點鼠標就能運轉;那些曾經煤塵飛揚的采煤場景,如今變成了清潔高效的智能化生產環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建有1806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麵,建成智能化工作麵的煤礦達907處,煤礦智能開采產能占比超50%,超1.6萬個固定崗位實現無人值守。
透過煤博會記者看到,中國煤炭行業正在用實際行動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向著更安全、更綠色、更智能的方向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