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tsxingyuan.com/cache/75/1e0f3/2256b.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15
“遊戲成癮”原來是精神疾病!專家:行為失控是信號

侃侃而言網侃侃而言網

“遊戲成癮”原來是精神疾病!專家:行為失控是信號

  “遊戲成癮”原來是精神疾病!

  專家:行為失控是信號,常伴隨焦慮抑鬱

  “醫生,我家孩子玩遊戲上癮,不給手機就大喊大叫,怎麽辦啊?”剛開學沒多久,不少家長就帶著“收不了心”的孩子衝進醫院,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根本沒法投入學習。

  如今青少年遊戲成癮的情況增多,遊戲成癮也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侯正華指出,遊戲成癮也叫“遊戲障礙”,它不是簡單的“自製力差”,而是一種複雜的精神行為障礙。 通訊員 程守勤

  熱衷遊戲不等於遊戲成癮

  “很多人喜歡玩遊戲,但他們能在可控範圍內自我約束。但遊戲成癮的人完全是失控的,他們會不分場合、隨時隨地玩遊戲,一旦手機或遊戲設備被沒收,就會出現情緒失控、煩躁易怒的情況。而一般玩遊戲的孩子,經過勸說後大多能主動控製遊戲時間,並上交設備。”侯正華指出,熱衷遊戲不等於遊戲成癮,二者有本質區別。

  此外,遊戲成癮者會完全沉浸在遊戲世界裏,主動放棄其他日常活動和興趣愛好。情況嚴重時,他們連吃飯睡覺都會受影響,更別說正常上學、參與戶外活動了。“即便遊戲已經對他們的學業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他們也毫不在意,隻要能繼續玩遊戲就好。他們還會產生逃避或退縮行為,在虛擬遊戲世界中尋找存在感與成就感。”

  臨床中,家長帶孩子就診時,通常不會直接說“孩子遊戲成癮”,更多是因為孩子沉迷遊戲後出現厭學、情緒波動大,甚至伴有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才選擇就醫。

  “目前病房裏就有一位14歲的男孩,已經休學一年。之前他情緒低落、不願上學,還常常心煩意亂,但住院期間,他說自己心情不錯,每天躺著,幾乎手機不離手。”侯正華提到,這種情況可能符合遊戲障礙的特征,不過臨床上直接診斷為遊戲障礙的案例並不多,醫生通常會將其診斷為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等情緒相關疾病。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遊戲障礙”被正式列為一種精神疾病。

  侯正華告訴記者,盡管“遊戲障礙”已納入疾病診斷體係,但目前臨床上尚未形成統一的診療規範,醫生通常更關注“遊戲成癮”後出現的情緒障礙症狀。“事實上,許多被診斷為抑鬱症、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或是存在學習困難、社會適應障礙的患者,同時也伴有遊戲障礙的表現。”

  遊戲成癮影響大腦發育

  影像學研究顯示,無論是遊戲成癮還是其他類型的成癮行為,都會對大腦犒賞中樞產生影響,侯正華解釋道:“長期成癮行為會對青少年大腦發育造成不良影響,但這種影響通常不會直接損害智力,主要表現為情緒控製能力下降,使人更容易發脾氣、產生煩躁易怒的情緒。其次,成癮行為還會導致學習時難以集中注意力,甚至可能幹擾記憶力。尤其是部分孩子因為沉迷遊戲而熬夜,導致作息不規律,影響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對身高發育不利,還會進一步損害認知功能。”

  目前,臨床上針對成癮行為尚無成熟治療方案,通常需要醫生、護士與家長共同協作。在幫助患者調整好情緒後,通過適當控製其手機使用時間,同時引導患者培養其他興趣愛好、參與集體活動,逐步減少手機使用時長,最終幫助患者擺脫成癮行為。

  預防是關鍵,早期要控製

  “對於成癮行為,預防才是關鍵。”侯正華表示,“許多孩子從小就接觸電子產品,家長為了讓孩子吃飯時不吵不鬧,會給孩子看手機或平板,小時候看動畫片,長大一點就玩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大腦會逐漸進入成癮狀態。”他認為,預防成癮的核心在於“早期控製”,從小就要限製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侯正華說,如今手機成癮問題已不僅限於青少年群體,許多老年人也存在這一問題。“臨床上經常能遇到六七十歲,甚至八九十歲的老人,因為夜裏不睡覺、長時間刷視頻、玩手機,被家人帶過來就診。這類情況同樣需要引起重視,並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控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惠娟

【編輯:張令旗】

讚(9372)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侃侃而言網»“遊戲成癮”原來是精神疾病!專家:行為失控是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