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中國的今天,中國的鄉村老年群體正處於怎樣的信息化階段?他們正麵臨怎樣的觸網困境?国产AV蜜桃网站又該如何打通這道數字鴻溝?
為深入探尋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銀發困境”,助力老年群體數字化政策落實,山東大學(威海)學生組建的社會實踐團隊“‘數’向人家尋訪團”利用2025年暑期,奔赴雲南、江蘇、山東等多地農村,開展了以“數字化轉型中鄉村弱勢群體所麵臨困難分析與相應適應機製探索”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近日,初步調研報告已經形成。
調研團隊成員正在采訪鄉村老人。 調研團隊 供圖
實地調研發現,盡管第一手的問卷數據表示老年人擁有手機或電腦等數字設備的比例高達71.43%,但大量問題的存在使得老人不願使用智能電子設備,“擁有率”遲遲難以轉化為“使用率”。這些問題被團隊歸納為“用的少”“用的淺”和“用的疑”。
根據問卷信息,“用的少”方麵,那些主要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中也有超過半數的使用時長不足5年且每日使用時間不足一小時。相較於已有相關調查的青少年/成人每日數字設備使用時長顯得“微乎其微”。
“用的淺”方麵,除使用時長較短之外,銀發群體使用智能設備的功能相對單一:近70%的人主要將其用於與家人打電話、視頻聊天,其次是瀏覽新聞、短視頻。而在線上繳費、手機支付、掛號就醫等較複雜功能方麵,使用率均低於25%。
“用的疑”方麵,老年人在嚐試使用數字技術時常常遇到諸如操作步驟太多記不住、界麵複雜找不到功能、字體太小看不清等問題。更有超過三成的老人/老人親屬在訪談環節表示自己擔心誤觸付費或遭遇詐騙,因此對數字化心懷警惕。
訪談中留下的電子記錄,其中畫線部分展現了對遭遇網絡詐騙的擔憂。 調研團隊 供圖
對於銀發群體電子設備使用上的問題,調研團隊收集了部分來自基層的建議:政府應開發並推廣手機APP適老化設計:放大字體、簡化流程,降低操作門檻;同時加強對培訓工作的支持。而老人和家屬則更關注安全風險,他們表示手機應用太複雜,自己/老人容易誤點廣告甚至被騙,希望政府與社會能出台強力法律法規保障老年人的隱私和財產安全。當然,除了對推進銀發人口融入數字時代的建言獻策,還有一些老人從老一輩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許多其他方向的建議,如係統培訓時提供“獎學金”、減少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信息化改革等。
在紮實調研的基礎上,調研團隊構建了“內—外”雙向模型,從老人自身因素,外部扶持體係和數字化風險管控三方麵分析老年群體數字化麵臨的困難以及解決方法,力圖給出一份真切、全麵、有效的調研結果和改進方案,以供有關部門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