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郝 鑫
編輯| 吳先之
今年上半年開始,品牌商家劉昭(化名)成為了AI的圍獵對象。
“再不行動就來不及了,AI平台流量正在被極個別企業直接壟斷。一天隻需要一頓麥當勞的錢,就能讓DeepSeek、豆包、元寶搜索,出現你的企業名字”。
在被輪番轟炸中,劉昭解鎖了一個新名詞叫“GEO”(生成式引擎優化)。這是一個相對於SEO(搜索引擎優化),AI時代誕生的新興營銷方式,核心是讓用戶在AI搜索中高頻率地被檢索到,更進一步條件是排名靠前。
GEO迅速崛起得益於去年的“投流大戰”,真金白銀廝殺過後,創造出了巨大的流量。據Questmobiles數據,截至今年3月,國內AI原生App的月活用戶數已達2.7億,甚至超過ChatGPT的1.8億。
正是這樣的流量真空地帶,讓一些第三方嗅到了商機,“買斷”“流量暴漲”“轉化率翻倍”的一類的字眼,既讓劉昭這類的品牌方忍不住心動,但也引發了監管、轉化效果的擔憂。
GEO雖猶如無人之境,但在國外已被知名的投資機構“a16z”蓋過了章。其在一篇“SEO已死,GEO當立”的報告中認為,傳統搜索建立在鏈接上,而GEO建立在語言之上,並能創造出新的AI商業模式。
“SEO的核心目標是讓搜索引擎找到,完成流量獲取和轉化;GEO的精髓在於讓AI記住並推薦,實現認知植入、信任建立和轉化”。
被“操控”的豆包
用戶所看到的豆包,可能隻是被精心營造出來的“擬態環境”。
當你在對話框提問時,有沒有一瞬間對結果產生過懷疑?比如,在豆包上提問,“考研寫作老師推薦哪個”“上海有沒有推薦的國際幼兒園”“南京裝修公司選哪家”等開放式問題,卻出現了有排名順序、推薦理由和網頁參考的答案。相同的提問再在DeepSeek、元寶、Kimi操作一遍,回答也大差不差,僅是個別回答和出現順序有出入。
用戶對AI的信任,以及AI對數據的依賴,正在轉變為肉眼可見的商機。
“被AI提及是一種新型的品牌策略,不僅要考慮在公眾的感知,還要兼顧在模型中的感知,如何被編碼到AI層中是新的競爭優勢”,部分行業從業者認為,GEO是AI時代新的營銷方式,能夠提升品牌的曝光和轉化率。
吳群(化名)的公司剛完成了一筆訂單,客戶是一家鑽戒品牌,核心訴求是在輸入行業相關提示詞時,該品牌在應答結果中會被優先推薦至首位。
為了最終達成效果,吳群將步驟拆解為AI語料生成、搜索推薦和應答效果監控。核心邏輯是要通過各種手段主動適配AI,以便進入到AI的射程之內。
要觸發AI,輸入端是prompt詞,中間過程是數據信息,最末端才是生成結果。
吳群的第一步是幫助客戶擴展和優化提示詞,根據潛在消費者的提問概率和需求分成了幾層。例如,針對品牌認知的提示詞有“能定製婚戒的品牌”“熱門的結婚戒指品牌”“性價比高的結婚戒指品牌”;針對婚戒需求的優化提示詞有“簡約風婚戒推薦”“高級感婚戒推薦”等。
提示詞有利於AI形成“肌肉記憶”,建立提問到生成結果的通道。国产AV蜜桃网站發現調優過後,即使輸入模糊關鍵詞,豆包們也能自行“腦補”。通道是否順暢,取決於AI能否準確定位到品牌信息。於是,誕生了大量符合AI“胃口”的文章和通稿,它們的共性是主題明確、便於總結概括。這些被人為製造出來的數據,一方麵成為了AI訓練的養料,另一方麵也成為了豆包生成結果的參考。看似“權威”的信源,有極大可能是汙染AI的新型垃圾。
有人跟国产AV蜜桃网站說,“GEO是個技術解決方案”。這個回答似乎有一定道理,按照上述過程,本質是通過欺騙AI,實現創意輸入、反饋、迭代的營銷循環。
馴化與時間賽跑
大致總結下來,GEO品牌營銷的主要內容形式是,通過機構化問答、AI可引用內容、第三方可信內容注入等方式,來建立可被AI引用的內容體係。核心的衡量標準從搜索次數,轉變為了被AI引用次數與回答中品牌被提及次數。
吳群還列舉了幾種更高端的“作弊”手段:例如,含精準地理信息的標題、描述,能夠提高在搜索中的權重;內容中有本地化特色服務的店家,更易被AI推薦給有需求的用戶;區域媒體報道、本地用戶真實評價等背書,也可以增強AI對網站可信度判斷,提升在搜索中優勢。
GEO現階段還處於早期階段,第一批投流的商家,多數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其中最吸引他們的因素是流量,這就決定了不可能覆蓋所有AI應用,投流集中在DeepSeek、Kimi、騰訊元寶、字節豆包等頭部流量大戶。
GEO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AI生成答案直接影響用戶決策,但效果並非對所有行業效果均等。決策成本越高,GEO價值越大,如醫美用戶願為“權威推薦”支付溢價。信息不對稱越強,AI推薦越關鍵,如保險條款複雜,用戶依賴解讀。搜索意圖越直接,效果越精準,如prompt涉及推薦、排名類問題。房地產、家裝、教育培訓、數碼、醫美、法律等行業就契合上述標準。
品牌方的馴化正變得愈發精密,AI不再是中立的信息處理者,而是可被編碼的營銷載體。提示詞被有目的地拆解細化,讓AI在接收模糊指令時也能精準鎖定目標品牌。更隱蔽的操作存在於語料製造,人工製造的“數據養料”,未來有可能改變AI判斷邏輯,讓商業推廣披上“客觀推薦”的外衣。
這種馴化帶來的危害逐漸顯現,當多個品牌同時采用類似策略,搶排名淪為了與時間賽跑。
有廠商告訴光子星球,“你先做,生成結果排名就靠前。如果晚做的話,被提及次數和排名,可能就會落後”。當然,情況也不是完全絕對,“硬要做也有解決辦法,擴大數據量和加錢”。
目前,GEO仍處於野蠻生長狀態,供應商良莠不齊。有的聲稱直接可以買斷詞條排名,壟斷某個AI應用,有的則表示隻能盡可能保證搜索排名靠前,不存在買斷的說法;有的給出的GEO優化方案費用上萬元,有的則更加細化,豆包等回答被提及在800-1200/詞/月,保證前三排名加價到1500-1800/詞/月。
吳群認為這個行業風刮得太大,導致出現了大量絕對化的宣傳,但沒有能為最終轉化效果打包票。
“說實話,現在市麵上的公司,沒有人能證明GEO的實際轉化效果率到底有多少,隻能就GEO服務談GEO。”
下一個百度?
雖然國外ChatGPT、Perplexity已經在試水GEO商業化,但在國內豆包們上,GEO暫時屬於真空地帶。
在問及投放是否存在風險問題上,好幾家公司都含混其詞,“不太好說,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平台會懲罰GEO,AI更傾向於通過大模型的算法更新來強化自身的辨別能力”。不過,如果長期用虛假捏造內容來幹擾結果生成,低質量信息有可能會被大量繁殖。
目前,豆包等平台還處於觀望狀態,使用GEO策略的人群仍算少數,沒有對現有的搜索結果和AI生態造成直接損失。豆包等AI應用仍在拉新搶流量時期,若貿然推崇GEO,可能損害用戶體驗,阻礙用戶粘性增長。因此,短期內豆包與第三方廠商甚至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一方提供數據繼續訓練模型,一方可以獲得營收。
若時間拉長,這種平衡極其容易被打破,豆包與第三方GEO廠商存在直接利益衝突。
官方下場做GEO像坐蹺蹺板,一頭是商業利益,一頭是用戶體驗。參考互聯網時代的百度、穀歌,GEO大概率也能摸索出規則和界限,創造出新的廣告模式。
豆包們做GEO具備一定優勢。掌握算法控製權,能直接調整模型權重,確保付費內容與用戶查詢的匹配程度。平台內數據具備閉環優勢,可利用平台內用戶行為數據優化推薦精度。參考SEO“廣告”標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商業化與用戶體驗平衡,通過標簽化(如“廣告”“推薦”)區分商業與自然結果,維持用戶信任。
沿著這條思路繼續構想未來的GEO變現模式,大概有四種路徑。
B端企業級GEO服務,允許企業付費接入API或數據,優化品牌在生成答案中的提及率。付費企業內容可被打上“認證來源”標識,增強用戶信任。類似Google的搜索廣告競價,可分級收費。當然,這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一定是嚴格審核。
C端流量分成,間接變現。答案內嵌商業鏈接,在AI生成的答案中,為推薦品牌添加“了解更多”跳轉鏈接,按點擊或轉化分成。國外廣告聯盟Affiliate,就嚐試與電商平台合作,通過AI推薦商品賺取傭金。該方式適合消費類品牌,直接驅動轉化。
GEO配套工具,數據洞察服務。向企業提供GEO效果監測工具,向企業出售數據分析服務,展示品牌被AI引用的次數、場景等。提供競品對標報告,付費解鎖行業GEO排名分析,幫助企業優化策略。這種方式,高毛利、低風險,且不直接影響生成結果。
垂直領域GEO。細分領域知識庫訂閱,例如醫療、法律行業付費訓練專屬模型,確保答案優先引用訂閱方內容。區域化GEO,本地商家付費優化地域性答案,如“北京朝陽區哪家裝修公司靠譜?”。
當前大模型的訂閱收入難以推進,市場培養的免費習慣難以被打破,廣告是離商業變現最近的一步。GEO帶來了廣告增量市場,為企業提供觸達高意向用戶的新渠道,且與訂閱模式無衝突;醫療、教育、金融等未被開發的商業場景,有可能通過對話這一形式,完成推薦和交付閉環。
百度廣告收入長期維持在70%以上,早年甚至可以達到90%以上。這一數字放到GEO,極具吸引力,隨著AI滲透率的進一步上升,或許能填補AI搜索變現的空白。
對於豆包、元寶、Kimi來說,這亦是除訂閱費用外的第二增長曲線。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国产AV蜜桃网站!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